政策发力,快速补齐“最先一公里”短板
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连接产地与消费者的关键纽带,而产地的“最先一公里”一直是整个冷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。为改变这一状况,2020年以来,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5年对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作出部署,明确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、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建设,推动冷链网络向农村延伸。
农业农村部通过多渠道发力,汇聚中央财政、相关部门、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的力量,加快补齐产地冷链设施短板。其中,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成效显著,已支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主体新增库容9822.5万立方米,并推进350个县整县开展相关建设。
各地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。山西借助规模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重点县建设,构建起“批发市场+冷库”“集配中心+冷库”等多元销售渠道,让田头变身销售市场;四川金堂创新“村集体+合作社”等联建模式,破解资金、用地等难题;广东高州打造的田头智慧小站,集仓储保鲜、直播电商等功能于一体,有效延长农产品货架期;浙江慈溪推出共享冷库数字化应用,通过“冷库一张图”打通流通“最先一公里”。
体系完善,产地冷链发展全面提速
随着相关工程的持续推进,我国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提速,在规模、网络、服务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。2023年,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规模约达30742.7万立方米,其中果蔬产地冷库规模最大,占比超60%。
从区域布局来看,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。设施库容上,西部地区占比超40%;品类分布上,果蔬产地冷库集中在西部地区(占比45%以上),水产品产地冷库集中在东部地区(占比60%以上),蛋品产地冷库集中在中部地区(占比45%以上),乳品产地冷库集中在西部地区(占比45%以上)。同时,冷链网络建设重点向中西部、脱贫地区及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等倾斜,重点县级覆盖率超70%,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大流通。
产地冷链设施的建设运营,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。生鲜农产品产后及时预冷冷藏,显著降低了损耗率,延长了保存期限。2023年,蔬菜平均损耗率从18.95%降至6.47%,保存期延长80天;水果平均损耗率从20.96%降至7.03%,保存期延长76天。农产品产地综合低温处理率也大幅提升,2023年达到32%,较20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,其中肉类、水产品处理率分别达80%、83%。据测算,相关项目建设减少果蔬损耗挽回经济损失达606亿元。
前瞻布局,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尽管我国产地冷链物流取得长足进步,但对标农业强国建设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构建,仍存在设施装备水平不足等问题,补短板仍是重要任务。
未来,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品质冷链农产品消费增长,冷链物流需求将持续扩大。发展方向已逐渐清晰:在数量上,因地制宜建设更新设施设备,构建以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、集配中心和冷链设施为支撑的三级网络;在结构上,补齐中西部主产区冷藏设施短板,推广移动冷链设备,实现设施与农业生产布局匹配。
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是重要发展路径。要加快绿色化、智能化冷链装备研发,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;创新直供直销新模式和服务共享经济模式,促进产业跨界融合。同时,推动冷库建设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,推广新能源冷藏车,开发环保智能冷链设备,建立科学管理制度,助力冷链物流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我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正沿着补短板、强体系、促创新的道路稳步前行,为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、增加农民收入、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坚实支撑,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