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箱箱饱满圆润、晶莹剔透的葡萄被小心装入白色冷藏集装箱,即将搭乘中老铁路这条“黄金通道”,踏上跨越国境的高品质运输之旅。这一幕繁忙而有序的场景,正是腾晋物流依托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,以采购智能化冷藏集装箱等创新举措为抓手,成功实现中老铁路跨境国际冷链运输全程可视可控的生动实践——用科技为跨境冷链物流注入新动能,也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写下了鲜活注脚。
科技赋能升级,重塑冷链管理模式
在跨境冷链运输中,智能化冷藏集装箱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,其两大突出优势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智能温控系统凭借±1℃精准调控能力,为跨境冷链构建稳定环境,有效解决传统运输中温差波动导致的货损问题。通过全程恒温恒湿控制,云南高原果蔬与东南亚热带水果(如榴莲、芒果)实现15天以上保鲜运输,突破地理限制,推动"温出热进"双向贸易,贸易半径扩展至东南亚五国市场。
物联网(IoT)技术的深度应用正从根本上重塑冷链运输的管理模式——智能冷藏集装箱内置的多元传感器持续采集设备运行状态、温湿度波动及地理位置等动态数据,形成覆盖运输全链路的数据链。基于这些实时更新的信息,腾俊国际陆港开发运营的“两亚冷链集装箱查询平台”将运输流程从“黑箱”变为“透明窗”:货主不仅能随时查看货物位置、温湿度变化及装卸记录,更能通过平台智能匹配物流节点,实现从需求发起至服务响应的即时闭环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平台依托全程数据存证功能,将境外货损理赔从传统的线下繁琐流程压缩至线上高效处理,推动“一单制”物流服务向智能化执行与法治化保障升级,为跨境贸易构建起高可靠性的全流程风控体系。
国际果蔬交易分拨中心激活产业链
智能冷藏集装箱的规模化应用不仅革新了跨境冷链运输模式,更成为驱动产业生态重构的核心引擎。腾俊国际陆港依托"云南号""郑和号"等国际班列构建的冷链网络,已形成以中老铁路为动脉、多式联运为脉络的立体运输体系,辐射东南亚五国并远拓中东非洲市场。这种"智能装备+网络布局"的双轮驱动模式,使云南高原果蔬与东南亚热带水果实现日均3000吨的跨境流通,运输时效较传统海运缩短60%。
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下,国际果蔬交易分拨中心正加速形成"买全球、卖全球"的枢纽格局。通过物联网溯源系统与区块链仓单管理,分拨中心实现20余种跨境农产品的智能分拣与恒温仓储,构建起"跨境冷链+数字贸易"的新型生态。自2024年8月运营以来,该中心累计完成6.6万吨农产品交易,形成超6亿元的跨境冷链产值,带动周边200余家农业合作社接入全球供应链体系。这种"通道+枢纽+产业"的深度融合,不仅重塑了区域农产品流通格局,更通过冷链物流的乘数效应,推动云南从"边陲末梢"向"开放前沿"的战略跃升。
产业集聚效应正催化跨境农业产业链的深度重构。依托智能冷链网络与多式联运体系,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实现"72小时跨境锁鲜",2024年通过中老铁路冷链班列出口的蔬菜达18万吨,较公路运输时效提升55%,带动陆良蔬菜等区域品牌溢价率突破30%。与此同时,东南亚热带水果通过"榴莲快线"等特色通道加速进入中国市场,2025年1-8月泰国榴莲经中老铁路进口量同比增长210%,通关时效压缩至12小时内。这种"北菜南运+南果北送"的双向流通模式,不仅使云南跨境农产品贸易额突破80亿元,更推动形成三大升级:
标准体系升级:跨境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动38项中国标准与东盟互认,建立从种植到通关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;
合作模式升级:中缅农业合作示范区实现"种苗输出+技术托管+品牌共建",带动缅北种植基地亩产提升40%;
价值链升级:跨境冷链物流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2.3倍,榴莲精深加工等12个产业链项目落地,创造超5万个就业岗位。
这种"通道+产业+民生"的协同发展,正重塑中国—东盟农业合作格局,使云南从边疆农业大省跃升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农业组织中心。
腾俊国际陆港的冷链建设之路,是中国跨境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这条由智能冷藏集装箱守护的“冷链通道”,不仅实现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生鲜农产品的双向高效流通,更通过提升跨境物流服务水平,显著增强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。
随着更多智能化装备的投用、更完善网络布局和更深度的产业协同,腾俊国际陆港将深化“通道+枢纽+网络+平台”发展模式,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让冷链物流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。